文/段立新
史志记载
历史上的茶陵金州城位于今茶陵县思聪镇大兴组,是该县历史上的6座古城中的一座。现存最早的 《茶陵州志》(县人张治主编,简称嘉靖版《州志》)卷之上《城池第三》及《古迹第十一》等篇目对此作了记载:
北十里曰金州城,为宋(大中)祥符(年间 1008至1016年)(县令)邓宜(主持修)筑(的)。(见《城池第三》)
金州城 在州北九里。旧志云:宋(大中)祥符(年)间(县令)邓宜所筑。(见《古迹第十一》)
较之嘉靖版《州志》,同治九年版的《茶陵州志》(简称《州志》)对金州城的记载要略为详细一些:
今治,即现在的南宋古城)北十里曰金州城,为宋(大中)祥符(年间县令)邓宜所筑。在今治者为宋(代县令)刘子迈所筑。(见《卷之三•城池第三》)
金州城 在州城北五里。《祥符(茶陵)图经》(说):《城壕记》(记载):“(金州城)在州北十里。”今属左二都。(见《卷之十二•古迹一》)
至宋(大中)祥符(年间)邓宜续筑者,曰‘金州城’。其故址悉湮废。(出自彭维新《重修州城记》,见《巻之二十一•艺文 记二十六》)
按照《州志卷之四▪地界七》记载,清代的左二都辖“良陂、走马陇、胡家垇、吴家觜、栗子坪、升塘、老黄山、大陂冲、马泥铺、陇上”等村落,其中至少有“吴家觜、升塘、老黄山”三个村落属现在的思聪镇,这三个村落中的“吴家觜”就是现在的“吴家里”,位于金州城遗址东北方向,离金州城遗址所在地大兴村城门组并不远。换一种说法,按照《州志》记载的提示,金州城在今思聪镇大兴村城门组。
古城残迹
在思聪乡大兴村城门组一带,至今还有十个残存的夯筑土堆,这十个土堆缀连起来,依稀可以还原成古城城墙轮廓。在这个遗址之前有一个名叫“城前”的村庄,村里老人介绍说:村庄位于城池之前,所以叫“城前”。这是古人用地名告诉后人:在这个村庄附近曾经有过一座古城。
1986年,有关部门经过田野考古调查,在大兴村城门组发现了一段残存的夯筑土墙,该土墙高2米,宽8.5米。以此为线索,综合其它发现,考古工作者测算出这座古城面积约为16万平方米,并由此确定茶陵历史上的金州城就在这里。
历史迷案
《州志》在记载有关金州城的信息的时候,给后世读者留下了一段迷案。它在前面所引的条文之外,又在第十五卷《官守•宋二》“邓宜”条目下作了如下记载:
邓宜《(长沙)府志》 :(“邓宜”之“宜”)作“宣”。(茶陵)入唐所建(县)治名“金州城”。(邓宜)大中祥符间任(茶陵县令)。
这就把一个问题复杂化了:这金州城到底是唐代修筑的还是宋代修筑的呢?
从文献记载来看,茶陵历史上先后编纂有16种地方志,现存的地方志一共有5种,为明清两代的作品,普通人能够查阅到的是现存最早的《州志》和编纂时间最晚的《州志》,即本文引用的两个版本的《州志》。除上面这一段引文之外,其它有关金州城记载的条文均将金州城修筑的时间定为北宋大中祥符年间。但是,这一条看似有误的条文绝对不是编纂者或者刻板者的疏忽所致的,因为其它文献的记载有可以佐证此说的依据。
唐代编纂的《茶陵图经》是已知最早的茶陵地方志,这是一部由官方主持修纂的地方志。当时,唐王朝十分重视地方志的修纂,从文献记载来看,唐代皇帝曾经为此而专门颁发诏书,规定各州府要每3年(一度又改为5年)一造图经,送呈尚书省兵部有关职能部门审阅备案。在这样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唐代出现了一大批各郡府编纂的地方志。《茶陵图经》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出现的,这一部方志至少保留到了南宋的乾道年间(1165至1174年)。赵宋王朝也很重视地方志的编纂。据《宋史》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建国后不久,曾下令:“凡土地所分,风俗所当,具古今兴废之图,州县之籍,遇闰岁造图以进。”宋真宗在位时(998年至1022年),下诏由李谔等负责,纂修《祥符州县图经》,共计1566卷。当时,茶陵县续修了《茶陵图经》,这就是所谓的《祥符茶陵图经》。因为同样的原因,此后到宋孝宗乾道年间,茶陵县又续修了《祥符茶陵图经》,这就是后人称道的《乾道茶陵图经》。遗憾的是,这三部图经均没有留存下来,我们现在只能在《茶经》《衡州茶陵图经》(似乎又写作“《衡图经》”)《舆地纪胜》等古籍中找到部分条文。这些条文散见于其它文献之中,经清代学者陈运溶搜集之后,汇入《荆湖图经三十六种》,收录于《麓山精舍丛书》之中。《荆湖图经三十六种》收集《祥符茶陵图经》四条条文,其中一条是记载金州城的,内容如下:
金州城 在(今)县(治。今县治,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茶陵南宋古城)北八十里,旧(图)经云(系)邓宜所筑。(今)未见。
据陈运溶介绍,这个条文是从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中收集而来的。《舆地纪胜》成书于嘉定至宝庆年间(1208年至1228年),是南宋一朝编纂的地方总志,其引用文字的准确性、其记载的可靠性都是很高的。我们比较它与嘉靖四年版的《州志》、《州志》的相关记载,发现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未见”两字。
王象之说金州城在茶陵南宋古城之北“八十里”这是错误的,实则约为八里(4千米)。有研究者据此认为这里所说的“金州城”是“马王城”之误,因为马王城正好在茶陵南宋古城以北八十里的位置。马王城建城时间是五代十国时期,其残迹到清代及民国时期还能看到,不可能是“未见”的。还有研究者认为,金州城可能是后唐时期(923年至934年)的遗物。这似乎并不符合五代十国之后的人对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的表述方式:人们往往要特别用“五季”“五代”这样的词语来标明时间;这里没有这样的标示。即便真的是后唐时期的遗物,到大中祥符年间(1008年至1016年),前后不过几十年,金州城也不可能“未见”。为邓宜主持修筑、在南宋古城之北而在大中祥符年间“未见”的金州城,其最有可能的始修时间应该在唐朝。这与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茶陵县县置变迁而导致县治选址的变化有直接关系。
隋代之前的茶陵或为县,或为县级侯国,其县治或国都一直在茶王城。据《州志卷之三▪沿革四》记载,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之后,茶陵撤县并入湘潭县,茶王城作为县治的历史由此而结束。唐武德四年(621年),茶陵恢复县置,与攸县等几个县组成南云州,州治在今攸县网岭镇罗家坪。贞观元年(627年),茶陵撤县并入攸县,县治仍然在今攸县网岭镇罗家坪。到武后圣历元年(698年),茶陵从攸县析出,恢复县置。从开皇九年到圣历元年,茶王城不再为县治的时间已有100多年,到圣历元年茶陵恢复为县的时候,不再以茶王城为县治是极有可能的。 从《州志》记载来看,在茶王城和南宋古城之间,马王城一度是茶陵的一个县治,时间在五代十国时期。这里面的具体记载,这里略去,不作引用。据《茶陵云阳马氏族谱》记载,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马殷之孙马宏芳从长沙南下到茶陵,在吴楚交界之地的今茶陵县高龙镇古城村主持修筑一座集军事防御与地方治理双重功能于一体的城池,这就是马王城,又称古城。由此推断,金州城作为茶陵县县治应该是在后梁开平元年中止的,其原因是它地处云阳山麓,远离马楚边境,具备作县治的行政功能而不具备东面防御劲敌吴的军事功能。到大中祥符年间续修《茶陵图经》时,金州城已经被废弃了两百多年,城垣破败几欲不可见是有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祥符茶陵图经》说大中祥符年间金州城“未见”并不有违于事实。
几点结论
1、金州城是继茶王城之后,茶陵历史上的第二个县治。这是可以肯定的。
2、金州城很有可能是圣历元年茶陵恢复县置时修筑的。《州志》引用《长沙府志》说金州城是唐代修筑的茶陵县县治,当代株洲学者彭雪开老师在《株洲古今地名源流考释》之三谈茶陵乡镇地名源流时说“金州城遗址很可能为唐时所筑”,这些都是有其可靠性的。
3、《州志》引用《长沙府志》记载,说明金州城为唐代遗物而又特地交代邓宜为大中祥符年间的县令,似乎是录而存疑,这也说明在编纂者之中是有持金州城为唐代遗物的意见的。这样的“录而存疑”又提示邓宜有可能是唐代人而非宋代人。
(责任编辑:钟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