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溯源沿革 >> “大观”名虽佳,怎奈非此塔 >> 阅读

“大观”名虽佳,怎奈非此塔

2015-07-11 16:27:55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656
文/丁水生


瓷城醴陵江源村,位于城区渌江南岸,据清代县志载,原名“江东坊”。因古人叙地理,称江河之南为江东或江左,故此得名。一洲沃土,经渌水千万年冲刷而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建设勃兴,于是稻花飘香之平畴阡陌,转瞬又成繁华市集。虽位近城街,然一江阻隔,闹中有静;花柳成荫,别墅错落。俨然已为一成熟的城市小区矣。
小区滨江绿化带,近年又经一番提质改选,更显花木葱茏,亭阁雕塑、健身休闲,设施莫不齐备。江畔“财源塔”原以峥嵘巨石垒成一方胜境,现修葺一新而又古貌苍然。塔旁有新近兀立的不规则长形巨石一方,题额刻四个大字曰“蔚为大观”,隶书为体又略变古意,字迹龙飞凤舞,气势夺人。其下以草书镌刻铭文道是:“江东故地,旧称江东坊,明人建有江东书院,清同治彭之冕捐资修缮,并于院前河滨建成此塔,冠名大观,后更名为财源塔。以期人文蔚起、鼎盛繁昌之意耳。”
笔者也曾徘徊石下,指点碑碣摩挲字迹,叹其书法已臻妙境,惜铭文区区六七十字,讹误竟然至三。天长地久,倘任其流播,岂不谬种留传,愧对子孙?但直言人非,世俗所恶;虚怀纳谏,人所难能。以故骨鲠在喉,数度沉吟。而回首转念瞻望,眼底江山横陈,锦绣如画;渌水风流西去,昼夜不舍。似在敦促,似在提醒……便窃又以为一方地域之文化,乃一方土地与人民心灵之根,焉能忍视史迹混沌、信传失真?于是夤夜奋笔,草成此文以驳“三误”。
其一:查历代县志,从宋元以迄明清,醴陵共建过七所书院。其中明代仅建“超然书院”一所,位于姜岭文昌阁。清康熙间,曾修葺改名为“文成书院”,内祀明理学大儒王守仁。故所谓“明人建有江东书院”云云,纯属张冠而李戴。
其二:“清同治彭之冕捐修书院并建此塔”,系人物生活时代的乖误。按清“嘉庆”、“同治”县志及醴陵《民国志》,三部县志俱载邑绅彭之冕于清乾隆年间,创建“江东书院”及“院前石塔”。这彭之冕即醴陵民间传说中颇具传奇色彩、曾四修渌江桥的大慈善家彭三胡子。据《彭氏族谱》载:之冕生于清康熙四十年辛巳(1701),卒于乾隆四十三年戊戌(1778),享年78岁。而清同治帝在位为1862-1874年,怎么有可能彭在其死后将近百年,又来“捐修书院及建石塔”?特别是《嘉庆县志》有载:“江东书院”其时已废圮,但石塔尚存,在卷首“县城图”中标为“仙人塔”。这一塔名,与江源村境古来有一座渲泄溪流(称“大岭背水”)入渌江的“仙源桥”,或许不无联系。族谱又载彭之冕别号“世才”,人称“才规公”。民间传说石塔因彭所建,以镇江涛、以昌文运,曾被俗称为“才公塔”。由此而论:“财”“才”二字读音相同,时移世换,合“仙源”之“源”而转名为“财源塔”,才是极有可能。“财源鼎盛”之祈求,也就说得通了。
其三:说财源塔原“冠名大观”,只是想当然或人云亦云的捕风捉影。据《同治县志》载:同治八年(1869),合邑公建“大观塔”于城北姜岭,并在卷首“县城图”中,清楚地标示该塔具体位置就在姜岭之腰有名的古迹“醴泉井”侧畔。但在同一图中,“江东坊”江畔已不见前代石塔(即《嘉庆县志》所称“仙人塔”)的踪影,而城南马背岭上的“起元塔”(县境第一高塔,今犹存),倒是赫然在目。这就说明,在《同治县志》刊印前(1870),后来所谓的“财源塔”(即石塔)已不存在,所以该志中才有江东书院及院前石塔“仅存遗址”、同治七年(1868)彭氏后裔捐其地基给“兴贤堂”(县公益机构)的记述。同时也就说明,彭之冕所建“石塔”原名也并不叫“财源塔”,更不是“同治八年合邑公建”的“大观塔”。它们是风马牛互不相干的两座塔。
这就牵涉到另一个问题:江源江畔的“石塔”,到刘谦总纂《民国醴陵县志》时,已重修矗立,在“县城图”中并正式标名为“财源塔”。同时该志还保留有彭之冕建“江东书院”及“院前石塔”、“同治八年公建大观塔”的历史记载。而其时,姜岭上的大观塔早己毁而不存。如果此塔即姜岭对河的“财源塔”,《民国志》决不会这样记载。从同治九年(1870)刊印县志,到1948年《民国志》成书,期间县志未修跨时近80年,所以对这两座塔的重修或毁圮都已是记载阙如,文献无征。但有一点可以断定,“财源塔”(书院石塔)的重建,应在《同治县志》刊行以后;否则不会无载;还有一点可以肯定:姜岭上的“大观塔”何时毁圮,虽已是一个不可解谜的疑点,但它绝不是隔河对岸那座“重修无载”的“财源塔”,又何来以后“更名”一说?
二塔混而为一,这座题“蔚为大观”的碑碣,自然不是始作俑者。之前甚至两部官修新《醴陵市志》,也都曾沿采“财源塔又名大观塔”之讹。2009年,笔者参与编撰的《渌水神韵——醴陵风物志》成书出版,曾写专文梳理了这一“错案”,并有幸被市文化部门权威认可,于2010年10月28日,以醴陵市人民政府的名义,郑重立下一块文物保护的新碑。内有文曰:“该塔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由邑绅彭之冕捐建……”,纠正了此塔系“同治八年(1869)建或捐修、又名或原名大观塔后又更名”的谬误。倘若“铭石”的作者或书者,肯稍稍浏览一下最近或有关的史志,或亲临塔下观摩,读一读这新立的碑文,断不会有“明人建有……清同治彭之冕捐资修缮……”等等之书。厥后游人至此,也不至在数步距离之内指点两“碑”,说出这样的笑语:“我信谁的哦!”
缘于此,任人“嬉笑怒骂”也罢,甚至“切齿不快”也罢,笔者还是写下了这篇《“大观”名虽佳,怎奈非此塔》的文字,以正是非。

(责任编辑:钟莹峰)


相关文章
2019-10-30 10:48:59
2013-11-23 20:21:07
2013-11-23 20:20:07
2010-03-11 14:10:11
2017-07-11 17:27:55
2019-05-30 09:57:32
2013-07-04 09:39:53
2013-07-04 09:39:07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