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湘东百业 >> 潞水补锅 >> 阅读

潞水补锅

2010-09-06 15:31:00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 浏览:307

文/段立新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前,补锅手艺的盛行是潞水(这里特指潞水方言区,以下同)的地方特色之一。潞水人出门,外地人往往会说:“补锅的来了。”话说得亦庄亦谐,让人笑不得,也恼不得。

潞水是一个山区小镇,境内铁矿、煤矿蕴藏丰富,铁矿开采冶炼历史悠久。这个山区小镇,人口集中在上、下坊片两个狭小的盆地中,人多地少、水寒地薄,粮食历来难以自给。农闲时期,当家男人父子、师徒出门补锅乃是潞水人节省口粮、筹钱买粮的一种手段。

补锅有冷补、热补两大技术体系。用一种特制的金属长条塞进孔隙,然后在两端敲打,把孔隙填实,再敲打至紧密,牢固,平整,这是冷补。潞水补锅匠用的是热补技术,补锅所用的材料是铁水,有一个熔铁成水,再用铁水把孔隙补实,把铁块与铁块熔接在一起的过程。补锅手艺的传入,不知始于什么年代。补锅匠手艺父子相传,间或也师徒相授,基本上流传于本境之内。据老一辈补锅匠介绍,补锅手艺传自衡州府。衡州府的设立,始于洪武年间,据此推断,补锅手艺大概是明朝时期由衡阳一带传入的。据说,境内第一个会补锅的是一个叫花子。叫花子懒散惯了,有手艺却不行业。他的技术在不知不觉中被一个有心人用酒肉“套”去了。但是,这个人毕竟是一个“半拉子”,技术只在口上,手上功夫还不行,刚行业时遭遇了不少麻烦。刚开始,他的风箱拉得哗哗响却不见半点风,就去套叫花子。叫花子躺在床上,从枕头底下抽出一把鸡毛,懒懒的说:“去,把鸡毛镶进去就有风了。”这样,他就学会了做风箱。补锅的时候,他不知道该怎样固定鼎罐、锅子,就再去套叫花子,叫花子仍然躺在床上,指了指挂在墙上的竹筒,懒懒的说:“去,把长竹筒锯成短竹筒就要得了。”这样,他又学会了怎样把要补的东西固定下来。补好的鼎罐、锅子上,铁疙瘩高高低低,既不好看,又不能止漏,怎么办呢?他一想,还得去套叫花子。叫花子还是躺在床上,从破被子上撕下几根布条子,卷成一个布筒子递过去,懒懒的说:“去,用这个摁平铁水,再在镥疤上涂点泥巴不就好了吗。”这样,他就学会了补锅的全套手艺。后来,有的补锅匠说本行的祖师爷是红罗仙师,有的说是乌鸦太师,补锅匠用鸡毛镶风箱、用竹筒固定要补的东西,用稀泥糊镥疤,据说就是这样来的。

补锅匠一般是一老一少两个人结伴出行,前面这个人一头挑方框浅底长提梁的竹篮,里面是补锅的全套工具(风箱除外),一头挑由扁篾编织而成,六面密封,可以开合的竹器,俗称皮箩,里面放的是衣物细软,上面压一只风箱。这个人是补锅师傅,唱补锅戏的主角。后面的人不是他的儿子,就是他的徒弟,或者他雇来的帮工,习惯上称为扯炉的。扯炉的挑一担尖底、圆腹、深框的竹篮,潞水人称之为粪笼,里面装的是煤、铁块,是补锅匠必不可少的两样东西。扯炉的的主要工作是拉风箱,也帮师傅照看担子、喊生意,甚至洗衣服做饭,似乎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角色,但行内的话却说“补锅的徒弟,扯炉的师傅”,意思是说风箱拉得好,补锅师傅才做得顺手。

这一老一少翻山越岭,走村串户,一见人烟村庄就大声吆喝,告知人们有补锅匠来了,行话称之为喊生意。一进村庄,他们就得挨家挨户去招揽生意,一件一件讲定价钱,这就是所谓的讲生意。接下来,他们就要做生意了,行话叫做起炉。只有做生意的时候才能坐下来,静下来:在屋檐下,大路旁,人家的堂屋里,一切可以架炉子,摆风箱的地方,扯炉的盯着炉子,一个劲儿把风箱拉得呼呼响,补锅师傅盯着破鼎罐烂锅子,敲敲打打,摁摁抹抹。他们都闷声不语,却是配合默契,一招一式,从容不迫,有条不紊,颇见一番沉静的功夫。倘若要预备饭食,他们就会在小炉子旁插上一根特制的小木桩,挂上一口小小的铁鼎:这就是补锅匠的炊具和炉灶。一趟生意做完,饭也熟了。补锅匠把工具收拾好,再蹲在炉子旁边炒菜,吃饭。吃过饭再走,再喊生意,再做生意。补锅匠的生活模式之中可能有一点儿浪漫成分吧?不,这只是我们按正常的演绎为他们设计出来的生活图景,实际情景远没有这样惬意。补锅匠行止不可规划,生意不可预定,食宿不可如时,一天之内,饿着肚子,走遍三村四庄,做不成一两桩生意的情况,对于他们来说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他们躺在屋檐下,堂屋里,寺庙中,甚至是大街上。他们总是一副笑脸,在别人眼里,却是低声下气,死乞白赖的样子。这样一群人,没完没了的向你找生意,找米,找菜,让你从口袋里为他们掏钱,让你给他们腾出睡觉的地方。这样一群人,头发零乱,胡子拉碴,牙齿黑黄,衣服破旧,皱巴巴脏兮兮的发着臭味,他们今天去了,明天也许又会来,与乞丐没有差别。“镥锅的人造了孽,天光走到黑。别人都说你赚了钱,哪知道你镥锅真可怜。”这是一首潞水民间歌谣,说的就是补锅匠的生活。

补锅匠讲究“不起炉不吃饭”,同行之间不抢生意,一旦相遇,后到的自动走开,如果是合伙做生意,就要平分收入。这些都是行内默认的规矩。旧时,补锅行业内部曾经有“讲江湖”之说。讲江湖又叫盘江湖,就是按江湖规矩应答行事。这里所说的江湖,主要指行业内部订制的行事套数、礼仪礼节(包括行内历史、班辈等)、行规及行内统一的用语,也就是行话(类似于黑话的一种行话,与我前面所说的行话不同),意在规范行业秩序、解决行内纠纷。但有时它成了不轨者排挤、欺压和敲诈勒索同行的一个幌子。

据县志、乡志记载及补锅匠的讲述,民国二十七年,贺天申、胡克喜、贺朱仔、刘顺连等人经湖南省政府核准备案,在长沙成立“湖南省镥锅业职业工会”,向从业者发放铜制牌照,作为补锅匠入会及准予营业的依据,对无牌照者则予以取缔营业资格的处罚。据此,这个工会基本上垄断了全省的补锅业务。长沙城陷落后,常有补锅匠被抓去当兵,从业者的安全得不到保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民国三十年,刘顺连、刘乾三、彭雪元、谭连生等人在首团刘家祠成立“茶陵镥锅业同业工会”,重订章程,另铸铜牌招纳会员入会,希望通过工会团体的力量确保自身利益和安全。这个工会后来因为派系斗争于民国三十五年自行解散。

潞水补锅匠足迹遍及攸县、醴陵、株洲、湘潭、长沙、安仁、桂东、郴州等县市,远走江西、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省区。他们走南闯北,见多识广,阅历丰富,做人行事往往为常人所不及。他们通晓这些地方的语言,嘴巴里有无尽的语言资料,他们熟悉各地的风土人情,脑子里有活的中国地理。他们在行业自给的同时,不忘引进外地物产和技术,以造福桑梓。在历史上,潞水地区的补锅匠为本地区带来了烧石灰的新技术及红花(即紫云英)种子,为改善本地区的耕作技术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农村新式炊具的广泛使用,补锅匠渐渐失去行业市场,淡出人们的生活。作为一个曾经有过的行业,现在,补锅工艺被列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受到了地方政府及民众的保护。

(责任编辑:钟莹峰


相关文章
2012-12-29 09:42:36
2012-12-29 09:42:05
2018-12-27 17:36:25
2012-10-13 20:35:52
2010-11-17 23:44:39
2010-11-17 23:44:01
2010-03-12 22:29:09
2017-07-13 10:47:31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