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海英
三年不种竹,得竹如得玉。十日不见竹,一日肠九曲。初闻平安报,旧叶舒更绿。忽听欢笑声,新笋抽五六。儿童亦解事,知我性所欲。平生爱孤澹,不厌食无肉。凭将垂老身,医此未尽俗。
这是珍藏在北京图书馆的李东阳手书《咏竹》一诗。
竹,正直挺拔,虚心尚节,卓立高耸,坚韧不屈,与松柏一起,被并称“岁寒三友”。“未曾出土便有节,及凌云处仍虚心。”“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千磨万击还坚劲,咬定青山不放松。”文人雅士自古以来便对竹钟爱有加,或仰慕,或励志,或共勉,为之吟咏称颂不已。李东阳的这首诗作,既是他爱竹之情的生动描述,也是他志趣品格的真情告白。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明湖广茶陵(今湖南茶陵)人。“甲申(天顺八年,1464年)登进士,入翰林,历事四朝。仕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卒谥文正,赠大师。”
李东阳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为官50年,任阁僚十八载。弘治八年(1495年)起,擢登内阁,参与机务。“正己立朝,中而不倚;出谋议政,和而不同。代言足以华国,论奏足以济时”,为“弘治中兴”做出了贡献。正德元年(1506年),武宗朱厚照嗣位后,大宦官刘瑾当道,“权珰狂狾,国事日非”。作为顾命大臣和内阁首辅,东阳“感激知遇,益竭忠勤,事涉忧违,委曲匡救。”“凡瑾所为乱政,东阳弥缝其间,亦多所补救”;“潜移默夺,保全善类,天下亦阴受其庇”。“延明祚百有余年,谓非东阳一人之力不可也”。
李东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明朝茶陵诗派的领袖。“文学词翰,独步一时”。“为文典雅流丽,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工篆隶书,碑版篇翰流播四裔。奖成后进,推挽才彦,学士大夫出其门者,悉粲然有所成就。自明兴以来,宰臣以文章领袖缙绅者,杨士奇后,东阳而已。”
嘉靖年间首辅名臣杨一清在《怀麓堂稿序》中深情赞颂:“先生孝友天至,其素行金完玉粹。名满天下,而自视欿然;位极人臣,而乐善如不及。履常应变,恒介持不易守。盖其文章与功业并懋,断有以立于世者也。”
“立朝五十年,清节不渝”,李东阳仕宦一生,忠厚谨慎,清正廉洁,“清慎之操,终始不渝”。
据统计,李东阳50年的仕宦生涯中,上呈的求退、辞谢两类奏疏共计56篇,其中辞谢加官与赏荫类,计18篇,仅正德七年十月就达6次之多。“比年以来,章数十上。每奏愈切,重违雅志。”最后一份辞谢,是为呈请免除给自己的兼俸和给子孙的恩荫。经过一次一次上呈,武宗最终不得不同意准奏。研究表明,相比历代封建王朝,朱明一代官俸最薄。“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虽为内阁首辅,一品大员,李东阳每月的官俸只有俸米1石,银15.32两,外加市价很低的钞500贯。不言而喻,官爵和赏荫,尤其是来自君王钦赐的官爵和赏荫,它所代表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是多少人兀兀穷年求之不得的黄粱美梦。李东阳却竟然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辞谢。
弘治末年,一位阔别多年的昔日同窗来访。分别时,东阳把别人送给自己的一套书转赠给了这位老同学。不想这套尚未启封的书中,每一本里都夹有许多片赤金箔,共计几百片之多。这位老同学回到家里一看,大吃一惊,立即把书寄还给了李东阳,并且义正词严,对李东阳好一番数落。东阳羞愧难当,连忙复信老同学自责谢过,同时立即把书送归原主。
一年生日,阁僚杨一清(字应宁,号邃庵)自带酒肴酒杯到怀麓堂为东阳祝寿。当他拿出金质酒杯来斟酒时,东阳十分惊讶,说:“您现在也用上金银物品了?”杨一清听了,颇为羞惭,此后再也没有用过这套酒器了:“邃庵有惭色,自是不敢用以觞。”
李东阳致仕后,家徒四壁,一贫如洗,日常开销常常要靠写诗题字换得一点银两来补贴。“既罢政居家,请诗文书篆者填塞户限,颇资以给朝夕。一日,夫人方进纸墨,东阳有倦色。夫人笑曰:‘今日设客,可使案无鱼菜耶?’乃欣然命笔,移时而罢,其风操如此。”
寒冬季节,东阳家中常常也不生火取暖。读书写字,不胜其寒,“辄就日而暴之,日移亦移,其俭如此。”
虽然致仕前,贵为内阁首辅,位冠三公,但是东阳最后去世时,家无余财,竟至于无钱治丧。“门生故吏醵金赙之,乃克葬。”刑部尚书,名臣郑端简谓“尝过其门,萧然四壁,不足当分宜辈(指大奸臣严嵩)一宴会之费云。然则公平生所以禔身者,可知也。彼时权珰狂狾,公卿鲜不受其螫者,而卒不敢有加于公。公岂有权术牢笼之哉?毋亦贞操洁履有以服其心耳!”
“平生爱孤澹,不厌食无肉。凭将垂老身,医此未尽俗。",李东阳之淡泊清廉,难出其右。
(责任编辑:骆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