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地名文化 >> 湘江地名源流考 >> 阅读

湘江地名源流考

2014-08-10 09:30:02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827
文/彭雪开


湖南,习称“三湘四水”,简称为湘,皆因湘水或湘江而得名。
湘,最早源于《诗经•采萍》:“于以湘之?维錡及釜。”湘,古文中通鬺,为鬺字假借字,意为烹、煮祭祀之意。《毛传》:“湘,亨(烹)也。”《传疏》:“湘读为鬺,假借字也。”《汉书•郊祀志》“皆尝鬺亨上帝鬼神”,颜师古注:“鬺,亨煮而祀也。”《广雅•释言》:“鬺,饪也。”《史记•孝武本纪》:“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烹上帝鬼神。”裴骃集解引徐广曰:“烹,煮也,鬺音觞,皆尝以牲牢而祭祀也。”朱熹《诗经集注》:“湘,烹也。”宋代吴曾《湘水记》:“泉可濯可湘,盖水之清洁可涤可烹煮也。”因此,湘与鬺通,皆是一种敬烹上帝鬼神的仪式。
不过,在古人目中,烹、煮,是有区别的。《老子•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河上公注:“鲜,鱼。烹小鲜,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靡也。”这说明最早的烹,是用河溪水注入陶鼎加热使生鱼熟之。至夏禹,始有用三足鼎取河溪水烹鱼,以祭祀上帝鬼神。春秋时,《诗经•桧风•匪风》:“谁能亨鱼,溉之釜鬵。”《左传•昭公二十年》:“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仍袭夏制,不过烹鱼的器具多用青铜器,原料更丰富,味道更鲜美而已。为的是先敬祭上帝鬼神宗祖,后供自己食用。《诗经•豳风•七月》:“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这是人们用酒、羔羊先敬祭上帝鬼神、祖宗,后自饮自食的确证。煮,古字多作煑,意为把鱼肉及菜蔬百果放在水中,加热使熟,用于祭祀,后食用。《说文•煑部》:“煑,孚也。煑,或从火。”潘奕雋通正:“煑,今之煮字。”约在唐以后,烹煮相通。李白《将进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涧底柬荆薪,归来煮白石!”即可为证。古人,无论烹、煮,皆与水与祭祀、食用有关。因此之故,《诗经•采萍》中之“湘字”,亦与以上三者有关。
湘,作为河流名称,最早出现在楚国。《山海经•中次十二经》中已有“潇湘”一词,应是“湘水”代称。而作为楚国文字,源于楚怀王六年(前323年),楚王颁发给鄂君“鄂君舟节”铭文:“自鄂(注:湖北鄂城)往……上江,内(入)湘……内(入)资、沅、澧、油。”“节”为青铜铸造, 记载鄂君可持节通过湘、资、沅、澧、油等诸水道,往返贸易征缴税赋及禁运物质等有关规定。
从“鄂君舟节”铭文中,可以看出楚“湘”字,从水、从相。从“水”,字形为河流状,位于“相”字底部,流向为南北方向,“相”,亦与甲骨文之“相”,完全相同。据此判识,楚人造“相”字,取法于甲骨文。楚之“湘”字,可视为从相、从水。
从“相”,实际上是从木从目。木,在甲骨文中,字形上象树枝,中象枝干,下象树根,其义可释为地名、方国名、神祗名等,皆与树木有关。《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王筠释例:“木固全体象形字也。1象干,上扬者枝叶,下注者根株。只统言象形矣,分疏则谬。”楚“湘”字中之“木”,字形与甲骨文同构,其释义,应视为同一。从“目”,目在甲骨文中,象人眼之形,其义一为人眼,二为侦伺,三为方国名,四为人名。“一为”本义,余皆为引伸义。《说文•目部》:“目,人眼。象形。重童子也。”《易•鼎》:“巽而耳目聪明。”《诗经•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窍为目。”王冰注:“目所以司见形色。”由此可知,目,即为人的眼睛,其作用是观看。《广雅•释诂一》:“目,视也。”《正字通•目部》:“目,凡注视曰目之。”即为此意。
次言从“相”。《说文》:“相,省视也。从目,从木。《易》曰:‘地可观者莫可观木。’《诗》曰:‘相鼠有皮。’”段玉裁注:“此引《易》说从目木之意。目所视多矣,而从木者地上可观者莫如木也……此引经说字形之例。”《释诂》、《毛传》皆云:“相,视也。”段玉裁注:“此别之云‘省视’,谓察视也。”《管子》:“相高下,视肥硗。”《楚辞•离骚》:“悔相道之察兮,延伫手吾将反。”《史记•高祖本纪》:“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由此观之,相字本意:是用人眼察看树木。而“相”字,在甲骨文中,与《鄂君启舟节》铭文中,字形一致,由此可视为后者为前者的假借字,即用眼睛察看树木。
再言从“水”。在甲骨文中,水的字形,象水流动之形,但字形繁省不一,其本义为水流,引伸为凡水之称。字义有洪水、祭水、水名之别。故甲骨文中,水字用作偏旁时,皆与水流有关。《说文•水部》:“水,准也。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凡水之属皆从水。”后多引伸为江河、湖、海的通称。《水经注•河水》:“水有大小,有远近。水出山而流入海者,命曰经水;引佗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出于地沟流于大水及于海者,又命曰川水也。”以上就是说的江河具体之况。《说文解字》用水作偏旁的字例,约有486字,皆与河流有关,或言水名,或言水状,或言水声,除此外,皆与水关联。湘,从水从相,以水为形符,以相为声符,自然是指河流之名,实为河流专称。
湘,作为河流专称,实为楚、越人所创。其含义多重。其一,湘与鬺通,皆为烹之意,以祀河神,这是上古人一种仪式。战国初,楚文王从枝江迁罗子国遗民于沅湘流域汩罗,允其复国,为其附庸国,这应是楚国势力深入湖南境内之举。其时,楚人,假借《诗经》中“湘”字为河流名,也是沿袭古越人及古罗人,渔祭水神之俗。其二,湘字从相从水,皆符合湘水地貌风光特征。从相,表示楚、越人常在湘水岸边劳作捕鱼,见湘水两岸森林茂密,风光秀美,故从相;发现湘水两岸,地广人稀,从南往北流的河水清澈如鉴,故从水。其三,古罗人所居沅湘流域,在越人族居时,就流传“湘君” “湘夫人”二水神的传说。古罗人与古越人,亦作“大水”之神,时常供祭。楚人假借“湘”字作河流专称,符合沅湘流域祭祀水神习俗。于是,湘字作为河流专称,由此而生。至楚怀王三年(前323)颁发的《鄂君舟节》铭文,便有江( 长江)、湘、资、沅、澧等诸水之称,在屈原《楚辞•九歌》中,亦有以上诸水记载。
战国初,湘江历称湘水,至秦始皇凿灵渠平南越后,始有湘江之称,而“三湘”作为湘江代称,始于唐代。湖南习称“三湘四水”。“四水”之称,源于《鄂君舟节》铭文。何谓“三湘”?历有诸说。一说湘江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东海洋山,与漓水合流,称为漓湘;东北流至湖南省永州市西合潇水,称为潇湘;又东北流至衡阳市,北合蒸水,称为蒸湘,总称“三湘”,实指湘水(湘江)流经不同河段的名称。二说湘江入洞庭合沅水,称为沅湘,与潇湘、蒸湘总称为三湘。三说《太平寰宇记》:全州清湘县则以湘源(今广西全州县西)、湘潭(今湖南衡山县东北)、湘乡(今湖南湘乡市)为“三湘”。 四说近代又作湘东、湘西、湘南三地域的总称,泛指湖南。[1] 三湘,源出唐杜甫《送魏二十四司直充岭南掌选崔郎中判官兼寄韦韵州》诗:“选曹分五岭,使者历三湘。”王维《汉江临眺》诗:“楚塞三湘接,荆江九派通。”从以上诗中,可看出“三湘”当指整个湘水流域。 “三湘”者,应指漓湘、潇湘、蒸湘无疑,实指湘水(湘江)。
漓湘《水经注》:“漓水亦出海阳山。漓水与湘水,出一山而分源也。”[2] 宋代柳开《湘漓二水说》:“二水本一水也……盖者人以二水相离故名之曰相、曰离,后人加水云。”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记•湖广一•山川险要》:“湘水出广西与兴安县南九十里之海阳山,其初出处曰灵渠,流五里,分为二流,流而南者曰漓水,流而北者曰湘水。漓,离也,言违湘而南;湘者,相也,言有所合也。”这是“漓湘”一词的释义。《广韵•支韵》:“漓,水渗入也。”《集韵•支韵》:“漓,渗漓,流貌。”漓,源于《战国策•东周策》:“夫鼎者,……非效鸟集乌也,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后引指水名。依此之故 ,顾祖禹释“漓湘”二字,并不一定符合原来语义。
事实上,漓湘并不同源。今考漓江源于广西兴安县北部猫儿山大溶江,由北向南流。而海阳山(由南向北流),是湘江上游最大源流之一,并非湘江源头。今考湘江源于湖南境内潇水,其源头在蓝山县紫良瑶族乡国家森林公园野狗岭,全长948公里,流域面积94721平方公里。比源于海阳山之说,长92公里,流域面积多61平方公里。[3-4]《史记•主父偃传》:灵渠长约30多公里,宽约5米,历4年(前218~前214)而成。漓湘之名,应始于秦汉间。现灵渠仍发挥功用。漓湘,实为湘江代称。因灵渠开凿而始有其名。
潇湘,源于《山海经•中次十二经》:“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东晋罗含《湘中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樗蒱矢,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赤崖若朝霞,是纳潇湘之名矣。”这是对潇湘的最早释义。潇,古文中含有水流清澈深流之义。《水经注•湘水》:“(二妃)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潇者,水清深也。”《读史方舆纪要•湖广七•永州府》:“潇水,在府西,源出宁远县九疑山,流至道州东北三江口,与江华县之沲水,宁远县之舜源水合,又西北流至府城外,又北流至湘口会于湘江。”今考潇水为湘水之源。潇水北流至永州市萍洲口入湘江,至衡阳湘水与蒸水合,称为潇湘。实际上是指湘水与潇水合流后之一河段(湘江中游)为潇湘,即湘江的别称。
蒸湘。蒸,古作烝。《说文•火部》:“烝,火气上行也。”《集韵•证韵》:“烝,气之上达也。或作蒸。”烝、蒸何时通用?唐初《括地志•卷四》:“衡州,临蒸县东北一百四十里有茶山、茶溪。”这儿虽记载的是今茶陵县之茶山(景阳山)、茶溪(茶水),但已列临蒸县名。唐代白居易《观刈麦》诗:“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唐代《楞严经•卷六之四》:“若不断淫,修禅定音,如蒸沙石,欲成其饭,经千百劫,只名热沙。”这说明由烝写成蒸,见诸于文字者,当在唐代。而唐宋时烝、蒸仍通用。烝字,源出《诗经•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毛传:“烝,众。”在《国语•楚国下》、《左传•宣公十六年》、《楚辞》中皆有记。古文中有10余种释义,其本义指热气蒸或烘烤之意。蒸水,《徐霞客游记》:“一名草江,以青草桥名。一名沙江,以黄沙弯故。谓之蒸都,以水气如蒸也。”《读史方舆纪要》:“其气如烝而名。”源出祈东、邵东两县间界岭,曲折东流,到衡阳市石鼓入湘江,长194公里,流域面积3407平方公里。上游为深山峡谷,富水力资源,建水电站多座。衡阳县金兰寺以下可通航。[1]因此之故,蒸湘,一般指蒸水与湘水合流后湘江段,称为蒸湘,是湘江至湘阴县芦林潭河道(湘江于此入洞庭湖)的通称。
由上述得知,漓湘之名,始于秦汉间;潇湘之名,始于战国时;而蒸湘之名,始于隋唐之交。“三湘四水”之说,应在隋唐之交,而“三湘”实际上是湘江的通称。因湘江为湖南境内“四水”之首,是湖南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故特泛称湖南为“三湘”,简称“湘”。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编纂委员会:《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61、3002页。
[2]陈桥驿:《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899页。
[3]柳德新:《湘江源头在湖南蓝山》,《湖南日报多媒体数字版》2013年5月21日第1版。
[4]陈义勇、邓辉:《湘江的真正源头在哪里》,《中国地名》2006年11期。

(责任编辑:黄声波)



相关文章
2012-02-02 14:23:59
2012-02-02 14:23:28
2014-08-10 09:30:54
2012-02-02 14:22:06
2014-08-10 09:30:02
2019-10-30 10:57:16
2017-07-11 19:38:51
2019-10-30 10:56:18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