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地名文化 >> 茶陵地名源流考(上) >> 阅读

茶陵地名源流考(上)

2012-04-27 08:31:58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563

茶 陵 地 名 源 流 考 (上)

                                            /彭雪开


荼陵与声乡

茶陵,自先秦置县后,历有荼陵、声乡,茶陵、茶之称谓。前三者,是今茶陵县区划地名。后者,是对今茶陵县域一种雅称,并非县名。下面就茶陵地名源流,作初步考释。

荼陵,为茶陵古名。上古属荆州地域。是否得名,实不可考。《尚书》列“九州”,始有荆州之名。但其时荆州,是以自然地理实体为界限的区域地名,并非区划地名。称之为“荆”,《释名》:“取名于荆山也。”

荼,《说文》:“荼,苦荼也。”源于《诗经·邶风》、《诗经·幽风》。"#荼字,在古文中,历有苦荼、苦菜、茅草等之类的释义。注家常将《诗经》中的“荼”,释为“苦菜”或茅草。苦菜,在古文中多指杂草或秽草。如将《诗经·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中的“荼”,释为杂草之意,这是说不通的。这里的“荼”,应是指苦荼。

苦荼为何物?《尔雅·释木》:“槚,苦荼。”晋·郭璞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由此得之,槚、苦荼、荼、茗、荈,都是指茶的意思,是茶的不同名称而已。槚,《说文》:“槚,楸也。”《尔雅·释木》中,第一次将“槚”,假借为“苦荼”,这是为何?原来它的读音,在当时与民间“荼”的读音cha近似,假借它的音符,寄托茶义,又用“苦荼(cha)”两字来直训,即用同义词解释“槚”,就是“苦荼”。周靖民先生认为,古代字少,到战国秦汉时,“荼”字已被假借,引伸有10多种释义、8种读音,其中读茶、邪、蔡、阇等音,都是近似的。这时四川产茶,民间呼之为cha,但没有造出这个字。于是假借已读茶音的“荼”字,作音符寄托茶义。$

陵,《说文》:“陵,大阜也。”《尔雅·释地》:“大阜曰陵。”原指大土山。后又多引伸为山、陵、丘、冈等。现在泛指土山。%源出《诗经·小雅》、《诗经·鲁颂》、《诗经·陈》等篇。&'(亦指坟墓。《广雅·释邱》:“陵,冢也。”有时也引伸为封建帝王的坟墓为“陵”。

地名,是随着人们生产、生活、交往、聚居,而发生的必然现象。以地得名,以名辩地,“名从实地、实物、实事、实人”等,是地名命名的一般规律。荼陵得名,亦不例外。最早应是一个聚落地名,以后才逐渐演变为地域地名,最后才形成区划地名。很有可能约在春秋初中期,现在茶陵县境内,有一大的聚落,因它附近有一高大山脉,大土山上遍生苦荼,故得名荼陵。后演变为地域地名。

荼陵,何时以地域地名,形成区划地名,因史料缺乏,难以稽考。但也非无迹可寻。中国置县,清赵翼说:“置县本自周,盖系王畿千里内之制。”)县字,原作寰。《谷梁传》:“寰内诸侯,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会诸侯。”范宁注:“‘寰’即古‘县’字。”周王畿内置县,源于何时?《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当时(公元前635),晋文公勤王有功,天子赐与原、温等县。这说明在此之前,已置县。春秋时楚国,也约在楚庄五十七年,(公元前597)前置县。*至于郡之置,当在春秋中期以后。最早见于《国语·晋语二》:“公子夷吾出见使者曰:‘……君实有郡县。’”此事发生在公子夷(晋惠公)即位的第一年,即公元前650年。晋定公十九年(公元前493),赵简子()率师伐郑,在誓辞中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说明这一时期,县的地位比郡高。

春秋中期,楚庄王(公元前613591)大败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一强国后,才逐步向东向南拓展国土。史载楚国开拓南疆,每灭一侯国,必置郡县。其时置郡,因面积较大,地处边远,地广人稀,其地位反而比县低,造成了郡小于县的局面。至战国中后期,这一局面才改变,形成郡辖数县的格局。战国时,楚国置县已普及。《史记·张仪列传》:秦国为了赎回张仪,愿“将以上庸之地六县赂楚。”《史记·春申君列传》:“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可见战国后期,楚国置县,已相当广泛密集。

荼陵,古属荆楚,历为楚国咽喉之地。战国中后期,是否在此境内置县,史无载。但其时置县,也非不可能。从春秋、战国时期现株洲市辖五县、市的地下文物古遗址看,,今湖南境内,春秋初期,多属古扬越势力范围。春秋中期以后,楚文化才逐步在湖南一带,占住统治地位。但古扬越文化,亦占相当大的势力。到春秋末,古扬越文化才退出湖南境地。荼陵得名,应与楚文化密切相关。1986年于今茶陵县秩堂乡小塘村,发掘了小塘古城遗址,据文物专家初步认定,系战国初军事城池遗址。有关史料记:战国末,楚国以吴起(?~前381)为相,变法图强。结果变法一年多,就南收百越,北并陈、蔡,威震秦晋。约在这一时期,楚国经略湘江流域取胜后,在今茶陵秩堂乡吴楚要津,重筑军事城堡,以实施“南并蛮越”的目的。但吴起为相一年多,楚掉王一死,就遭楚国王公贵族的报复,乱箭而亡。从此,楚国也无力越过今茶陵地域,经略吴国扬越之地。

小塘古城遗址内,除出土楚国软陶类陶器文化器物外,还出土了汉代小方格纹陶罐、陶片等。这说明汉代城内,仍有人聚居生活。这一战国初楚国军事城堡,是否是荼陵置县的县治驻地,有待考证。不过,根据当时强楚开拓南疆,尽取其地后,建郡置县的惯例,有可能为楚国立县的县治。

荼陵,由聚落地名,成为县级区划地名,始于何时?因史料遗缺,难以确定,但也有迹可寻。东汉·班国(3292)《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第八下》:“长沙国,秦郡,高帝五年为国,莽曰填蛮(镇蛮),属荆州。户四五三千四百七十,口二十三万五千八百二十五。县十三:临湘,莽曰抚睦。罗,连道,益阳,湘山在北。下隽,莽曰闰隽。攸、酃、烝阳、湘南。《禹贡》衡山在东南,荆州山。昭陵、荼陵。泥水西入湘,行七百里,莽曰声乡。容陵、安成。庐水东至庐陵,入湖汉。莽曰思成。”南朝宋·范晔(398445)《后汉书·志第二十二·郡国四》:“长沙郡,秦置。洛阳南二千八百里,十三城,户二十五万五千八百五十四,口百五万九千三百七十二。临湘、攸、荼陵、安城、酃、湘南(侯国。衡山在东南)、连道、昭陵、益阳、下隽、罗、醴陵、容陵。”以上《汉书》、《后汉书》都明确记载:秦代已置长沙郡,郡辖县,其时应已设荼陵县。

荼陵,成为荼陵县名,究竟始于何时。《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211),分天下为36郡。《汉书·地理志》也沿此说法。秦始皇三十三年,又攻击河南地、陆梁地,置九原、南海、桂林、象郡。-至此时全国共置郡40郡。这是《晋书·地理志》的说法。后人又补入黔中、闽中、陶、河间4郡入数。又有学者加以考证,有46484951郡等说法。郡下设县,800余县。.共和国《茶陵县志·沿革》:“茶陵,古称茶乡。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地。秦王政二十六年(211),属长沙郡。”这里的“茶陵”应为“荼陵”,春秋中期以后,才逐步属楚地,春秋末至战国一代,楚国尽有其地。“秦王政二十六年(211),属长沙郡”,是可信的。说明这一年,今茶陵县已设置为荼陵县。

20世纪50年代,长沙魏家堆第十九号墓出土一方石章,为“荼陵”石印,呈长方形,规格为2.5cm×1.8cm×1.9cm,鼻钮,为滑石材质雕刻,印面装饰感较强。据专家推测,该墓主应是荼陵地方官。这是我国第一方与荼(茶叶)有关的古印。地下考古文物,也印证了秦汉时,已设置荼陵县。宋·魏了翁《邛州先茶记》:茶之始,其字为荼。如《春秋》书齐荼,《汉志》书荼陵之类……。”《史记·高祖功臣侯年表》:“朱濞以都尉击籍、荼。”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置长沙国。西汉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封长沙定王子刘欣为荼陵侯。两宋之交的王观国《学林新编》:西汉“古之封爵,多取县名。”这也明证今茶陵县,秦时已称荼陵县名。县治驻何地,至今无考。

事实上,秦始皇二十六年(211),分天下为36郡,大致有三种来源。一是因袭战国时代各国的故郡。二是秦灭列国后以其故都改置为郡。三是在并吞六国过程中新置郡。在秦始皇时,在楚故地置泗水、长沙、琅邪三郡。秦郡下辖县,其秦县数目,目前史学界仍有争论,一般说来约有1000余个。而长沙郡的设置,是将当时设置的黔中郡的东南部名为“湘川”的大块地域划出,设置长沙郡。/宋《历代地理指掌图》记载:这一地域包括古代的岳、潭、衡、郴、连、邵、永、道、桂阳等州,即今之岳阳、长沙、衡阳、湘潭、株洲、邵阳、娄底、郴州、永州等九市,以及广东的连县等地。郡治驻临湘,即今长沙市。2003年,在湖南龙山县里邪出土的十几万片秦简中,有“洞庭郡”的记载。洞庭郡何时而设,《后汉书·南蛮西夷列传第七十六》:“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可见“洞庭郡”实为楚悼王十三年(公元前397396年)前后设置。

荼陵,又名声乡。声乡之名,源于《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第八下》:“长沙国,秦郡,高帝五年为国,莽曰填蛮(镇蛮),属荆州……昭陵、荼陵。泥水西入湘,行七百里。莽曰声乡。”显然,王莽改制时,将荼陵县,改为“声乡”县了。

公元8年,王莽篡权称帝,国号“新”。“新”朝存16年。《汉书·王莽传中》记:王莽改制,因更改官制,首先从更改郡县地名开始,“岁复变更,一郡至五易名,而复还其故”。他乱改郡、县地名有如下几种:一是把原地名,改成带有“亭”字的地名。如改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为“九江亭”等。“郡县以亭为名者三百六十,以应符命也。”0所谓“符命”,即为“天命”,意为他做皇帝是天命,并非篡位。二是把原地名,改为带有治、安、宁、平、顺等字的地名,以求吉顺。这类改名,见之于记载有108例。三是取吉祥之名。其中以美、信、睦、昌字,用得最多。如将南昌改为宜善。这类改名有59例。四是用同义、同音字改地名。如改江陵为江陆。这类改名有40例。五是用反义字改地名,如改稒阳为固阴,改无锡为有锡。这类改名纯为文字游戏。六是使用对少数民族歧视、侮辱性的字眼。如改长沙郡为填()蛮郡,广平县为平虏县。这类改郡名10例,县名26个。严重地影响了当时的民族团结。1共和国1993年《茶陵县志》记:王莽“新”朝元年(9年)改长沙郡为填(镇)蛮郡,“茶(应为荼)陵县改名声乡”。2改荼陵县为声乡县。

王莽不顾地名命名的规律,乱改地名,使“吏民不能记”,结果乱象从生,以致于他本人下诏书时,凡碰到地名时,都要说明这个地名原来叫什么。3

公元23年,绿林、赤眉起义,推翻了“新”朝,王莽被杀。之后,东汉王朝建立,又恢复西汉郡、县制,东汉建武六年,声乡县又恢复荼陵县名。 “声”,《说文》:“声,音也。”后引伸十几种意思,但大体皆与声音相关。“乡”,《周礼·地官·大司徒》:“五州为乡,使之相宾。”是指古代地方行政单位,所辖区域,历代不同。后有多种释义,但其本义一直作为一级行政单位使用。汉代县以下皆设乡。“十亭一乡”4“声乡”,究竟何指,至今难考。(待续)

注释:

"#&'(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1985年,第61页,第268页,第299页、第669页、第668页。

$张哲永等主编:《中国茶酒辞典》,湖南出版社,1992年,第565页。

%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834页。

)赵翼:陔余丛考·卷一六·郡县。

*《左传·宣公十二年》。

+《左传·哀公二年》。

,《株洲文物名胜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159173页。

-华林甫:《中国地名学源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页。

.徐兆奎,韩光辉:《中国地名史话》,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32页。

/文选德:《湖湘文化古今谈》,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2页。

0《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

1《中国地名学源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5页。

2《茶陵县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6页。

3《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

4《汉书·百公卿表上》。

(责任编辑:黄声波)


相关文章
2012-02-02 14:23:59
2015-10-15 17:14:40
2018-12-27 17:38:36
2012-02-02 14:23:28
2015-10-15 17:04:27
2015-10-15 17:03:39
2012-02-02 14:22:06
2015-10-15 17:03:03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