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地名文化 >> 盆 上 >> 阅读

盆 上

2016-01-10 10:31:09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156
文/龙新田


丫江桥镇严仙岭主峰东南麓有一个自然村落叫盆上。她主要由两块山间盆地构成,当地人分别称其为上盆上、下盆上。
这里处于攸县西北部由低岗峦到中低山脉的过渡地带。站在严仙岭主峰顶上,俯视此村落,只见上盆上是一呈不规则形状的盆地,盆地中央伏着一座面积不大的青翠矮山,见此你就会想起刘禹锡的诗句“白玉盘里一青螺”,觉得此诗句是对此地的地形地貌的最生动的写照;而下盆上则是呈一腰子形状的盆地,江流下游朱家瓦子湾后山与三里冲冲口的山岭相互包抄,四周青山环绕,盆形地势完整无缺,你就会想起民间传说的“聚宝盆”,觉得用“聚宝盆”来形容此地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盆上”攸县土语叫“páng”上,这个字怎么写,历来是有争议的。“旁”“庞”“滂”等都是别字不正确。后来有人说,他小的时候听他曾祖父说过一个字谜,谜底是“盆”上地名的攸县土语叫法。他只记得谜面中的两句:“两边丝绞绞……马王在中间”。网上一搜,谜面是:“一点天上飞,一河两头弯。八字大开口,言字冲里头。两边丝绞绞,左右长又长,中间一个大马王。心字底月字旁,右边立刀挂麻糖,坐着车车逛咸阳。”这个字简体写42画,繁体写55画,很难写。字典上面查不到,即使是《康熙字典》也没有收入。这样现代的电脑也打这个字不出。
自古以来,这里流传着许多美好的地名传说。据说从前下盆上有一王姓富户,为炫耀其财势,建了一座门楼,就地取材,用竹篾饰成花样,并漆上不同色彩,人们叫它为“花门楼”,随着时间的推移,竹篾腐朽,主人的子孙就用铁皮包上门框门页,人们管叫它为“铁门楼”,后来铁门生锈,王家也衰败了,人们又称其为“烂门楼”。沧海桑田,历史变迁,这座门楼早已不再存在了,而“烂门楼”的地名依然存在。这就是现在盆上村烂门楼组地名的来历。上盆上曾有一景点为“侧面龙形”。这里是一座石山,山坡上岩石裸露,奇形怪状,面目峥嵘,很像一龙头模样。后来,“龙头”当地人取石料被破坏了,“龙角”没有了,而山下那口池塘还在,池塘岸下先后有人居住了,地名“龙角岸”就变成了“塘角岸”。现在盆上村“塘角岸”组的地名就来源于此。盆上大平山是一山坡小平原,地势平坦,面积约1平方公里,一色的黄泥土壤,与四周的山岭田土的砂质土壤很不相称,当地人说这也是有来历的。传说衡山南岳老爷曾立意此地为其安身之所,将前庙建在大平山上,严仙岭观音山作为后山,但衡山人挽留,就用哪方土重作为筹码占卜,结果攸县人选一桶黄泥,衡山人选有掺和铁屎 的一桶土壤。结果攸县人没有达到目的,南岳老爷也没在此安身,所以大平山上出黄泥,衡山那边出铁匠。
盆上还有些古迹存在。上、下盆上交界处为一狭口,叫水口山。这里两山对峙,只有一条江流穿过峡口。江流上架有一座石拱桥,此石拱桥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历经数百年,雄姿犹存,保存完整,方便两岸行人。下盆上的烂门楼有一口池塘,水面宽阔,是当地农户养鱼的理想之处。鱼塘岸边有一棵古枫树,枫树有两人合抱粗围,树皮苍老粗糙。当地人说此树有300年以上树龄,由于年代久远,此树树身早年就空心了,离地面约两米高的节疤处有一脸盆大小的洞,扒上去看里面黑幽幽的,平常当地居民家有破玻璃碎瓦片的往里面扔,后来,此洞缩小只有茶杯大。现在大树依然枝叶茂盛,树身伟岸屹立,这大概跟附近的水塘有关系,由于养分充足,所以大树的根系发达。
清朝末年,下盆上花屋冲有一位叫文麒麟的老人,他一生尚善,竭尽家财并倡导当地人成立了“桥会”,组织大家出力修路架桥,方便行人。通过“桥会”的组织,先后修过三座条石平板桥。当地老人都说见过这三座桥。在当时科技不发达的社会中,从劈坯到运输再到架设,将每块长约5米,重达数千斤的条石铺到桥面上,其难度可想而知。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前功尽弃。这种桥梁的建造,是近代当地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虽然这三座石桥被现在的水泥平板桥所代替,但当地人一提起此事,都津津乐道,引此为荣。像“桥会”这样的民间组织在盆上当时还有“柴会”“龙索会”,都是用来做慈善事业的。
过去盆上的瓦子湾曾有一户邓姓人家开作坊,制作油纸伞。由于纸伞质量好又实用,所以销量大,往往供不应求。主人与皇图岭油纸伞店连锁产销,互通余缺,一直生意兴隆。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纸伞被布伞所取代,此作坊才停产关门。现在盆上村有养猪大户、植树造林大户,有苗木培植专业户,还有人开办了花炮厂、家具制造厂。村里私人企业兴旺,规模可观。盆上的文化教育事业历史悠久,原来的两所村小,办学历史均超过50年,大平山中学的开办也有40年之久,当时的学生就近入学,非常方便。现在,这里还有业余戏班、锣鼓班、龙灯队,民间艺人乐此不疲。
古代的盆上称攸邑擢秀乡油田里大塘社、石流社和栗塘社,后属嘉都盆上团,民国后期属丫江乡第十八保。解放初期划为第三区盆上乡,1956年划为丫江乡上盆上、下盆上两个高级农业社,大跃进时划为丫江桥人民公社盆上生产大队,1961年始至今都是称丫江桥公社(乡、镇)盆上大队(村)。现在的盆上村有17个村民小组,659户,2580人,总面积为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56亩。
现在盆上村村民的生活方式由过去求温饱“将就”,变为小康生活中的“讲究”,绿化门户庭院,以净化空气,让人赏心悦目;妇女场院舞蹈开展经常,用以强健身体,消遣娱乐;早上、晚饭后户外散步溜达已成为当地人生活时尚。村活动中心大楼建筑上档次,村主道10公里全部硬化,并架设了路灯。近年来,盆上村的“三资”管理工作搞得好,积累了一定经验,成为全县的典型。时任攸县县委书记的胡湘之曾亲临该村召开现场会,将其先进经验在全县推广。如今,这里漫山遍岭的油茶林、松杉竹林,田野上春天金黄的油菜花,夏天翻滚的稻浪,秋天橙黄的柑桔,腊月青翠的冬季作物,无不显示出盆上村物产的丰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无怪乎,大家由衷地赞叹:“盆上真不愧为一‘聚宝盆’!”
(责任编辑:黄声波)


相关文章
2015-04-05 10:26:25
2015-04-05 10:25:46
2015-04-05 10:24:34
2018-01-29 22:19:37
2015-01-06 19:12:14
2015-01-06 19:11:45
2011-07-18 23:50:16
2011-07-18 23:49:38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