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地名文化 >> 株洲地名背后的历史印记 >> 阅读

株洲地名背后的历史印记

2016-09-08 20:57:56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368
       文/云 鹏

    手头有一本1997年版的《株洲市志》,闲来无事随手翻阅,发现株洲有几个地名背后深深镌刻着这座城市悠长而厚重的历史印记。

火把冲

“火把冲”位于今天株洲荷塘区果木园一带,也就是现在的株洲市工业学校和湖南工业大学东校区那一片区域。火把冲的“冲”在湖南方言里指的是“山区的平地”,所以从地名我们就大致可以判断这里地市相对平坦,而且周边会有山丘环绕。
《株洲市志》记载,“火把冲”在历史上是醴陵到长沙的必经之路,因为长沙和醴陵的商业联系非常密切,一天到晚做生意的商贩络绎不绝,运送货物的马车来往不断,巨大的人员流动让这个地方成为了一个十分繁华的小商埠。
  谈到“火把冲”名字的由来,要从160多年前的天平天国起义说起。1852年9月,太平军北上攻打长沙正是选择了这条交通要道。为了便于行军时的指挥和联络,太平军在这条路上每隔5里设一墩,每隔10里设一铺,而其中的一墩就设在今天的火把冲这个地方。太平军声势浩大,在此地宿营时兵卒手里的火把照亮了整个天空。当起义军发出进军信号时,兵卒们点燃了火把,但当他们随手丢弃即将燃尽的火把时却以外的地引燃了附近的莲花山。这把大火烧了整整七天七夜,也就是从那时起这个地方被当地人称为“火把冲”。

凿石浦与庆霞寺

  凿石浦,又名凿石埠,位于株洲市区南五公里处的凿石村,区域大致相当于现在湘水湾和楚天花园。凿石浦曾经建有一座著名的庆霞寺。据《凿石浦志》记载,庆霞寺始建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香火曾经一度十分的旺盛。
  唐大历四年(769年)仲春,大诗人杜甫溯湘江而上途经凿石浦。因为被凿石浦秀丽的风光所吸引,杜甫让船家早早停船,准备留宿在凿石浦边上的庆霞寺。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大诗人独立在湘江边,春天的湘江是美丽的,江面上渔帆点点,长天里沙鸥翔集,近看花红柳绿,远眺村落俨然。暖风医病草,看着眼前的一切,诗人的心情难得地愉悦起来,和煦的春风也慢慢抚平了他紧锁的眉头,一丝笑容爬上他沧桑的面庞。真是一片大好春光,大好江山啊。
  夜深了,在庆霞寺的孤灯下,伴着悠长的钟声,杜甫轻声吟诵出了这样的诗句:“早宿宾从劳,仲春江山丽。飘风过无时,舟楫敢不系。回塘澹暮色,日没众星嘒。缺月殊未生,青灯死分翳。穷途多俊异,乱世少恩惠。鄙夫亦放荡,草草频卒岁。斯文忧患馀,圣哲垂彖系。”
  一大早,杜甫离开了凿石浦。第二年的冬天,在由长沙去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杜甫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暮年的杜甫是凄苦的,面对国家的变乱,他悲苦郁积,难以释怀。但面对凿石浦的绝佳景致,诗人吟出了“仲春江山丽”这样优美的诗句,可以想见闪过他心头的那份轻松与欣喜。仅以此而论,凿石何幸,株洲何幸啊!
  《凿石浦志》记载:南宋时,书法大家米芾钟爱杜甫的诗文,曾沿着当年诗圣的足迹溯湘江而上。在凿石浦,米芾挥毫写下“怀杜崖”三字。而今,凿石的庆霞寺和怀杜崖石刻早已湮灭无存了。
  
芦淞区

  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孙权在此设建宁县,作为株洲发祥地的芦淞区就此发端。1997年5月31日国务院批准株洲市在南区的基础上设立芦凇区,因为该区的政府所在地设在芦淞路,故命名为“芦淞区”。但“芦淞街”名字的由来呢?笔者查阅了很多资料,一直没有找到答案。
  一次我与湖南工业大学蔡建衡先生闲谈,他曾偶然提及过“芦淞”两个字的缘起:
  1937年前的株洲得粤汉和浙赣铁路交汇之利,更兼湘江之便,发展迅猛,商贾云集,人口一度达到10万之众。同时成为谷物、牲畜、木材的集散地,田心机厂、董家塅兵工厂、荷花塅汽车制造厂等企业也相继在株洲建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在此期间大量涌入的难民让株洲的商业和手工业出现了畸形繁荣。1937年9月至1939年9月,日寇对株洲进行了多次轰炸。为阻断日寇南下进攻,国民党军队拆毁了株洲至渌口的古大桥铁桥被。1941年,株洲至渌口的古大桥修复。为了牢记日本的疯狂侵略,修复者从“卢沟桥事变”和“淞沪会战”中各取一字,将新修复的铁路桥命名为“芦淞桥”,而毗邻的街道也就被称为“芦淞街”了。
  作为一名“老株洲”,蔡先生在株洲生活了几十年,他的说法应该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但“芦淞区”名字真实的来历还有待专家进一步考证。但考虑到蔡建衡先生的说法在时间节点上与株洲真实的历史事件相契合,颇有可信之处,所以姑且记载在这里,权作一家之言。

资福寺

  天元区湘滨逸墅小区旁边有一座非常气派的寺庙,那就是资福寺。历史上的资福寺原址并不在此,而在今天的芦淞区解放街。
  《湘潭县志》有这样的记载:“资福寺在株洲,田册四亩”。《株洲市志》的记载则更为详细:“资福寺在株洲市南湖街79号,据传为梁武帝时建造。”该寺自建造以来,一直香火旺盛。1918年,株洲资福寺观音堂在南北战争的战火中焚毁;1944年6月16日,株洲沦陷于日寇之手,资福寺住持峨眉法师奔走南岳;50年代后期,资福寺遭受致命的破坏,佛像被运走,两壁碑刻被取出铺地,佛殿被改作住房;1964年,资福寺为株洲市镜花厂租用,后被改为株洲市低压开关厂员工宿舍。因年久失修,资福寺破败不堪。1998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资福寺迁往天元区五马奔糟山。经住持妙开法师广募善款,资福寺得以重建,气势大胜往昔。
  株洲资福寺何以在历史上如此有名呢?这要从南宋名将刘锜的一次造访说起。据《湖南县志》记载,绍兴25年(公元1155年)刘锜被任命为潭州知府,加太尉。在任期间,刘锜来到株洲资福寺,寺中住持见他器宇轩昂龙行虎步,就再三叩问姓名。刘锜一语不发,挥毫在寺中的墙壁上写下“迅扫妖氛六合清,匣中宝剑气犹横,夜观星斗鬼神泣,昼会风云龙虎惊。重整山河归北地,两扶圣主到南京,山僧不识英雄汉,只管滔滔问姓名”的诗句,然后一语不发掷笔而去。当僧人们得知这位访客就是刘锜时,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慌忙请人将这首诗刻成碑文并镶嵌在资福寺正殿的墙壁上以示对这位抗金名将的尊重和景仰。因刘锜为太尉,故这块碑被称为“太尉碣”。“太尉碣”历来为后人推崇,清嘉庆年间的本土诗人易慎谷就曾在他的《咏怀株洲古迹?七首》中两次提及。
  58年前年,峨眉法师从株洲资福寺去往南岳衡山;58年后,妙开法师从南岳衡山来到株洲资福寺。《易?泰》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这间隔了58年的一来一往,或许就是天道罢。
  新筹建的资福寺门口建有一座颇具规模的影壁,影壁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资福寺开山和尚释妙开。”回首资福寺走过的1500个春夏秋冬,“开山”二字,似有不妥之处。
  湘江无声流淌,城市日新月异。伴随着呼啸而去的高速列车,人们对这座城市历史的记忆也变得日益模糊,但那一个个古老而又鲜活的地名却依然在诉说着这座城市那或喜或悲的故事。
    (责任编辑:黄声波)
相关文章
2010-11-17 23:29:09
2019-05-30 10:04:51
2019-05-30 10:03:52
2016-09-08 20:59:44
2018-12-27 18:05:15
2016-09-08 20:59:04
2016-09-08 20:58:31
2016-09-08 20:57:56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