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栏目设置 >> 民俗风情 >> 神奇的“刀杆节” >> 阅读

神奇的“刀杆节”

2012-12-29 09:37:52 来源:《湘东文化》杂志网--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主管 浏览:273
文/李河清


炎陵县龙渣瑶族自治乡聚集着我国1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瑶族居多。在这些民族中流传了500多年的“刀杆节”,是他们祖祖辈辈特有的传统节日,十分隆重。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天刚亮,龙渣乡的男女老少便穿上了艳丽的少数民族服装。小伙子背着三弦、佩刀,姑娘背着自己精心制作的绣花筒帕,敲锣打鼓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刀杆节活动场所,欢度自己的节日。
白天,男女老少跳起了传统的“龙摆舞”,整齐的舞步,悠扬的芦笙,表达了他们心里的喜悦,展示了纯朴而又令人陶醉的民族风情。接着,瑶族彝族妇女按少女、少妇、中年妇女、老年妇女和普通妇女穿着五种服饰分别作了表演。她们的精彩表演,独具特色,展现山乡风韵,使八方宾客叹为观止。随后,凡参加刀杆节活动的各族群众都在激越悠扬的芦笙和笛声中,携手挽臂,跳起了民族舞蹈——打跳。热情奔放的打跳,跳得山响,跳得人心醉。
夜幕降临时,刀杆场上烧起熊熊篝火,架起直立的刀杆,鼓声、铓锣声、鞭炮声响起,小伙、姑娘们欢乐地围着篝火“跳嘎”,并在悠扬的笛声伴奏下,表演“下火海”的奇技。他们头扎大红巾,手舞小红旗,赤着双脚,毫不畏惧地纵身跳进通红的“火海”,先是赤手从“火海”中拉出烧红的铁链绕在手上、身上,居然没被烫伤,这叫“拉火链”。接着依次单脚、双脚反复多次在通红的火塘中间跳跃,把炭火踢出一丈开外。起脚时,踢起一个火的瀑布,又迅速后仰,脊背落在烫火上,身上火星闪灼,五彩纸巾冒烟起火,这叫“打火流”。之后,表演者又捧起通红的火灰擦脸,居然也不会被烫伤,这叫“洗火脸”。有绝技的表演者还不时地吞烟火炭,一直要将火塘上的炭火跳到熄灭为止。这些高超的技艺,使人赞叹不已。其间,一道道火柱划破了沉静的夜空,观众的掌声、喝彩声响彻龙渣瑶族山寨。
“爬刀杆”更令人惊服。锋利雪亮的36把钢刀,刀口向上,刀背向下,被捆扎在14米高的两根木杆上,象一架锋利的“刀梯”,钢刀间距36厘米,杆间宽34厘米。三个丰满的女子和三个强悍的汉子,身着对襟衣,腰扎红布带,赤着双脚舞着大刀冲入院中。只见他们在刀杆前纵横腾挪,用锋利的钢刀划舌头,刺肚皮,没有一丝血迹。接着将刀一丢,箭步冲向刀杆,迎着锋利的刀口,赤脚踩蹬在六架刀杆的刀刃上,一级级地往上爬,一直爬到插满小红旗的刀梯顶上。接着又一级级地下到地上,脚底板不但没有一丝血迹,而且没有划破的痕迹。
关于“刀杆节”,在当地瑶族和彝族人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传说在明朝正统年间,兵部尚书王骥戍边云南,在内地招兵买马,带领当地人民抵御外敌入侵,尚武强兵,深受民众拥戴。但皇帝听信了谗言,突然把王骥召回京城,并在农历八月十五日,用毒药害死他。
王骥被毒害致死的消息传到山寨,人们深感悲哀和愤恨。他们没有忘记王尚书的恩情,立誓要为他伸冤。可是,在那个年代里,天高皇帝远,有冤无处说,只有王尚书的爱国精神永远留在人民心中。为了纪念王骥,并展现人民保卫疆防的决心,大家就把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这天定为“刀杆节”,世代流传至今。
神奇的“刀杆节”每年都吸引了友邻村寨的人们和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
(责任编辑:钟莹峰)

相关文章
2014-08-10 09:44:46
2014-08-10 09:44:11
2017-07-11 19:57:50
2010-03-12 22:17:37
2014-02-14 10:11:18
2012-02-02 14:21:28
2010-03-12 22:16:54
2012-02-02 14:19:54
相关评论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联系邮箱:xdwh001@163.com - 在线QQ:1239336618
湘ICP备10019987号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xdwh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