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嘉烈
我是长沙人,1962年大学毕业分配到茶陵工作,直到1985年调离茶陵,在茶陵工作了23年,我美好的青春年华,是在茶陵度过的,茶陵可说是我的第二故乡。如果问,茶陵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我说:就是茶陵人民的热情好客。
第一次感受茶陵人的热情好客是去爱人的姨妈家做客,她家住在平水墟上。姨妈的热情招待不用说,她周围的邻居知道我们来了,也都热情请我们吃饭。盛情难却,我答应了一家。上个世纪60年代初,老百姓刚从“苦日子”出来,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可这位邻居为我们准备了一桌丰盛的菜肴,还有茶陵特有的水酒,并请了许多陪客。主人把大块的肉夹到我碗里。那年代,肉可是很珍贵的东西,我把它夹出来,他又夹到我碗里,我又夹出来。最后,主人把肉夹到我碗里,用筷子把它弄烂。我爱人告诉我:这是真心实意要你吃,再客气就对人不住了。经不住频频劝盏,我已有微微醉意,可我们还没有退席,第二家就等在桌旁,怎么推辞都不行。就这样,我们一上午吃了8家,吃得我酩酊大醉。事后,我问姨妈:这些人与她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对我们这样热情?姨妈告诉我,就是一般的邻居。邻居间平时都是这样的:谁家有客人来,都会热情招待的。
对这个解释,我当时还心存疑惑,可后来的一次经历,却叫我深信不疑。那时,姨妈下放到平水公社的一个山村,我们去看望她。姨妈住得很偏僻,我们七问八问才找到她的住地。正在交谈中,一位妇女端着一个果盘进来请我们吃,果盘里有花生、薯片、红枣等等。我一看,这位妇女正是我们最后问路遇到的那位。问路时,她详细指引;现在,又送来果盘,真叫人感动。随后,陆陆续续又来了七八位送果盘的人,有的除了果盘,还有水酒。我很奇怪:姨妈下放这个地方不久,怎么可能一下子建立这么好的人缘呢?姨妈告诉我们,这是当地的一种习俗,叫“换盘”:谁家来了客人,附近的人家都会送来果盘,把这家的客人当成自家的客人。这种习俗,正是茶陵人民热情好客的写照。
60年代,湘潭地区撤销湘潭师范学校,建立茶陵半耕半读师范学校,我被抽调去参加这所学校的创办工作。因为要半耕半读,学校建在农村,选址就在下东公社二铺大队的一个荒坡上。教师来自长沙、湘潭、湘乡、茶陵等地,都是一些年轻人。大家白天忙碌了一天,晚上就聚在一起聊天,高兴时就想喝点酒。黑咕隆咚的,到哪里买酒去?有人想到了邻近的一个村庄:李家湾。我们平时跟李家湾的人没什么来往,贸然前去,人家会理睬我们吗?可谁知我们一去,村里人听见我们说着他乡话,没有讲买酒的事,就把我们往屋里让,大碗的水酒,香喷喷的花生、薯片摆上来,先让尝个够,然后再说哪家的水酒好,哪家的酒糊甜。
如果说,上面这些只是一些个别地方的事例,不足以说明整个茶陵,那么,后来我有机会参加茶陵县委举办的毛泽东思想讲用团,几乎跑遍了茶陵的所有公社,所到之处,无一不是热情待客的。茶陵人好客的印象,便根深蒂固地印在我脑海里。
凡是到过茶陵的人,都会知道茶陵人待客的一句口头语:“吃了饭去”。这并不是一句应酬话,而是他们的真心实意。
一句话,一个习俗,反映一个地方的民风。茶陵人民这种热情好客的乡风民俗,是茶陵人民淳朴的乡土文化的一种表现。建立和谐社会,这种乡土文化值得发扬光大;改革开放,这种乡土文化也值得发扬光大。愿茶陵人民喜迎八方来客,共同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茶陵。
(责任编辑:钟莹峰)